谈谈六淫暑燥热火

鏂扮枂鐧界櫆椋庡井淇′氦娴佺兢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4.暑邪

暑邪为“六淫”、“六邪”之一,暑邪发病的时间是在一年中的夏暑季节,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正值暑热之时。《内经》以夏至日作为划分温病与暑病的界线。《素问?热论》指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六气中暑邪发病的季节性可谓最强。我国北方地区从立夏到处暑大约经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江南地区的暑热气候持续时间更长,岭南地区甚至有“长夏无冬”之说。

(1)暑为阳热之邪,其性炎热,伤人则见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面赤、头痛、心烦、汗出、脉洪大等。轻微的中医称为“伤暑”,严重的称为“中暑”。可饮用金银花露缓解症状。头痛者可以用清凉油搽于太阳穴。祖国医学还有“阴暑”的提法,为暑天贪凉吹风或者姿食冷饮等导致,其实已夹“寒”,不在这里谈论了。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邪侵入人体后,会导致腠理开泄而多汗,因此而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尿短赤等。气随汗泻,因此出现气短、乏力、体倦等不适。因此在两首名方(东垣清暑益气汤及孟英清暑益气汤)中均应用的补气药物。因此夏季我常建议服用药茶:小剂量党参(西洋参更佳)麦冬五味子。孟英称西瓜为“天然白虎汤”,是不错的解暑生津佳品。

(3)暑多挟湿。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即俗称的“桑拿天”,常见暑湿相兼为病。又内湿素盛之人,更容易感受暑邪,而成暑湿之证,此类患者南方最多,比如广东人在夏季常喝凉茶以祛湿解暑,不过饮用不当容易伤脾胃之阳反而加重暑湿。暑湿之证的常见症状为:身热不扬(如长时间低热)、身体沉重、恶心、腹泻等。此时可辨证选用清暑益气丸或者十滴水、藿香正气散等,六一散(滑石、甘草)也是常用之效方。另外湿疹、皮癣、痱子等皮肤病也常常在夏季出现或加重,平时可以常用藿香、薄荷、石菖蒲等煎水外洗。

5.燥邪

燥为秋季主气,此时天地之气不断收敛,气候干燥。燥邪侵入人体而成外燥病。其为病有凉燥温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或久晴无雨,秋阳爆烈。燥挟热气侵入人体,则成温燥;深秋近冬,西风肃杀,燥挟寒气侵犯人体,则形成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故燥邪伤人容易出现口咽干燥,口渴,皮肤干燥,甚则皮肤皲裂,毛发短少,大便干结等。其证在主要在温热病、肺痿、血证、虚劳、消渴等多种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燥证主要涉及西医学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出现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干燥性鼻炎、干燥性角膜炎、萎缩性胃炎、干燥综合征、鱼鳞病、银屑病、干燥性阴道炎、放疗后综合征、糖尿病等许多疾病。学者研究新疆和田、哈密、伊犁、吐鲁番、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农村和城市及上海、四川乐山等地燥证症状之发生率,结果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咽喉疼痛、喷嚏、睡不解乏、咽喉不畅、口舌干燥、鼻痒、胫酸、目羞明、不耐思虑、鼻塞、目痒痛、寐艰、喘逆气急、咽如物塞、肤失润泽等。说明在气候干燥的地区,五官及肌肤之干燥症状为最常见之燥象。五官部分常见症状有口干、口渴口干、口渴、咽干、咽痒、咽痛、鼻干、鼻塞、流涕、流鼻血、唇干、唇裂、齿燥、眼干等,由于口中缺少津液敷布,故口干、口渴最为常见。

(2)燥易伤肺及肝燥邪上受,首伤肺金,燥邪自口鼻与肌表特别是头面部肌表侵入人体之后,首先波及与口鼻相通的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极易被燥邪耗伤津液,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粘稠,或痰中带血等表现。另外燥邪犯肺,肺气郁闭,升降失常,可有大便干涩不畅等表现。另外,燥易伤肝,肝气温暖升发,肺气清凉肃降,燥性清冷收敛,肺燥合气,则肝气抑而难升(金克木是常理,然而肝火犯肺的情况亦非常多见)。肝气郁滞多病胁痛,喜叹气,女性还会出现乳房胀痛。或者燥邪伤肝以致筋脉拘急,内可见小腹疼痛,外可见痉证等筋脉拘急不舒之象。

6,热邪、火邪

温热火三者,都属阳邪,故温热、火热,但又有差别。比如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这是病邪程度上的差别。以形象言,热无形而火有形可见。从临床症状看,外感温热多表现为全身性的阳热亢盛症状,如发热(常可致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火多表现为某一脏腑的功能亢进,如心火、肝火、胃火等,并有燔灼炎上,动血及易致肿疡的特性。火可以由风寒暑湿燥转化而来,叫“五气化火”,喜怒思悲恐在一定条件下化火,称为“五气化火”。火又有正邪、虚实之分,也有君火(心阳)、相火(肾阳)的说法,这里不详细说。

热邪的特点:热易化火上炎,热易伤津耗气,热盛可生风动血,热邪挟毒,易致肿疡。

火邪的特点:

性炎上、发病急暴、致病广泛性、耗伤津液、生风动血、火寻窍出、火性燔灼、易犯心神。比如以火之性炎上,故处人体高位的眼、耳、鼻、咽喉、口齿各器官最易罹及;又比如“火寻窍出”五脏六腑皆循经开窍于五官及二阴,五脏六腑因火致病,火热循经上攻五官下灼二阴,腐蚀肌膜,灼伤血络,则为疮疡肿痛出血疾患(中医治疗苗窍病变是很理想的)。

最近正在复习温病,对火热之邪的理解还在加深,但是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暂时简略介绍一下。临床上火热致病是非常常见,老百姓的都知道“上火”“肝火旺”等,但是真正要做到辨别火热究竟侵犯了哪一部位,并不容易。以后有更深的认识在附上。

关于引起外感病的病因六淫就暂时介绍这么多,看似简单,然而当病邪相兼的多寡、具体侵犯的部位不一样,表现出的纷繁复杂的症状足以让医者心内茫然、手忙脚乱!!正如练字须从最简单的字练起一样,原因是最简单的字代表的是法则,想要写好是非常难的,曾经有一个研究生的好友,他中医书法都非常好,对我说,一个“永字”你至少要练3年,当时不以为然,现在工作都快3年了,永字还没练好。刘老师问姚荷生老医生的基本功是什么?姚老说:譬如病因的特性。

看似简单,实际最难掌握,要应对临床的复杂局面,非要精通此道不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linbing999.net/mnabxc/12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