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这样一个感觉,每次逛完玉器店,看着那些小把件,小吊坠呀,在哪好像都见过,多是些十二生肖、瓜果桃李呀,龙凤呀,发现这些玉器没什么有新意。这种现象就反映出当前玉雕行业创作的一个困境,那就是抄袭。
实际中,不能说每件作品都要与人不同,都是精品,其中不乏有些作品具有商品性。即便是我们做的商品中的确也是雕一些人、物,但是这里面有变化,是有文化的,这就是创新。所以,我们这些玉雕大师就应该有意识,那就是对自己的创新产品要有保护意识。
当然,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但我并不主张玉雕人员一味去的去学习模仿。如果玉雕人员只会学习模仿大师的作品,大师的设计内容,即便在设计方式,雕刻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可是,所做一切,只是模仿,很难有自己的风格。实际上,新疆的人文环境完全可以让玉雕人开发出自己的特色。比如马进贵,他就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明显的西域风格,其作品的创作力,生命力,便油然而生。
玉雕人需要通过文化内涵类的学习来开发自己的创作思路。我自己就很喜欢去书店,琢磨古典文学,《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我的一些玉雕作品在设计时,就参照了其中的情节,比如我在80年代创作的《三顾茅庐》。平时去旅游,文物古迹都是我必然要去的地方,老画稿,书法也都是需要一一涉及的。尤其重要的是,玉雕人员需要互相学习,我很愿意和年轻的玉雕从业人员进行交流,他们很多创新想法,值得让我去学习。
袁广如作品
你有很多玉雕作品在业内享有较高声望,比如,由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收藏的《陶朱聚宝》,年天工奖作品《携琴访友》,年创作巨型玉雕《天地人和》,以及奥运特许藏品的设计制作等。在诸多作品中,你认为,那一个最令自己满意?
(沉默了一分钟)至今为止,我所做过的作品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让我认为,是最满意的一个。我个人认为,玉雕永远艺无止境。就好像画师创作画作,每一幅画对他来说,都是新的,只要画笔不歇,就会画作不断,自己的技艺也就在不断的推到一处新的高点。
但是,有一件作品对我而言,影响最大。年,我32岁,创作了《五子戏钟馗》,这个作品没参加过评奖,外界对它所知寥寥。作品原料是个球形,我就根据形状,设计了钟馗和五个小孩,小孩或抱琴或赶驴,亦或打灯笼。当时我所在玉雕厂,有些从业多年的玉雕老艺人,他们对这个作品给予了很好评价。通过这件作品创作,我认识到,玉雕作品要依料取材,这个想法也贯穿了我此后几十年的玉雕生涯。
新疆的玉雕市场较之其他地区来说,是有天时地利的先天优势。因为,和田玉是新疆的一张名片。这就好像,很多内地人认为在新疆本地,可以买到最正宗的葡萄干,对于爱玉之人来说,对于新疆和田玉也是非常认可的。我本人,年开始经营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年夏天,我就来到了新疆采购玉石,此后这些年,我先后七八次到访新疆购买玉石,每次在新疆停留的时间少则10天,多则半月。可见,新疆和田玉对我的诱惑是很大的。
根据我对新疆玉雕人的观察,新疆的一些玉雕人才在业内是非常要强的,比如马国钦、樊军民等。新疆玉雕人群体的快速形成,不仅在影响着新疆市场,他们正在通过自己作品,文字著述来将中国的和田玉不断的推广。
在你创作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和全国各地的玉雕人士,玉雕市场接触,你认为,新疆的玉雕水平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如果当初你没有做玉雕,你会去做什么?
如果我当年没有接触到玉石。我可能会上学,我有两个弟妹就在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学校当老师。也有可能,我会去说曲艺,因为,我说话也挺逗。(说到这里,袁广如笑了笑)
但是,我认为,我无论做什么,都会做的很好。因为,我很愿意在所从事的行业中,沉淀下去,不断的钻研。我做玉石半个世纪,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离开玉雕工作台。每天去工作室,听听年轻人的想法,看看设计图稿,一直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如果我从事其他行业,我也会付诸我的热情,所以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袁广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年创作白玉籽料《陶朱聚宝》由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收藏。年创作白玉《携琴访友》由中国玉石学会评为“天工奖”优秀作品,年,重达17吨,高4米的大型玉山子雕《天地人和》让大家叹而观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