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玉蝉原来玉蝉的含义如此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玉蝉总是与墓葬有关,大家知道吗,其实它还是古代吉祥物呢!

玉蝉,顾名思义就是用玉雕刻而成的蝉,“蝉”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知了。玉蝉是一种富有神秘色彩的传统玉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玉蝉总是与墓葬有关,其实它作为权势与地位的象征更为古人所喜欢,今天我们就剖析一下它作为古代吉祥物的几个作用。

玉蝉

对于蝉,古人以为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有“饱而不食者蝉也”之说。

正因为这份脱俗,蝉在古人心中代表着高雅,是清高、廉洁的代名词。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齐白石《枫叶蝉》

在玉器雕刻领域,蝉也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据考证,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玉蝉”的身影。红山文化石器就曾出土玉蝉数件,甚至个头还不小!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根据玉蝉使用方法不同,所代表的三类不同含义。

1

含蝉

“含蝉”有时候也写作“琀蝉”。此类玉蝉用于丧葬之中,蝉代表着永生或者转生,将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代表精神永存或者祈求转生。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用兽牙等物品陪葬。

到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玉器陪葬,古时候人们认为人死了只不过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生活,所以用大量的物品进行陪葬。

鸡心形玉琀

那时候殉葬的玉器特别的多,种类复杂,一开始并不是用玉蝉。有贝类、鱼形、碎玉块、蚕形等等都有,都是比较小但是质地贵重的放入死者口中,把这些放入死者口中的物品叫做“琀”,放在口中的玉就叫做“玉琀”。

《说文解字》中说道:“琀,送死口中玉也。”而新石器时代的上海青浦县崧泽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种形状的玉琀便证明这点。

崧泽文化遗址出土—鱼形玉琀

崧泽文化遗址出土—蚕形玉琀

崧泽文化遗址出土—鸟形玉琀

而以蝉形作为琀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这点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墓中出土的大量玉琀中有四件是蝉形玉琀得以验证。从汉代开始玉琀便以含蝉作为统一的殉葬品使用,改变了以前用随便形状的玉琀的习俗。

含蝉和其他玉蝉的区别在于它是没有孔的,因为含蝉是将玉蝉放入死者口中并不需要佩戴,所以并没有为它打孔。这点就很容易和其他玉蝉相区分。

但是也有例外的,有时候出土的从死者口中拿出的玉蝉也会有孔,此类玉蝉应是死者生前心爱的佩戴之物,死后将此物直接殉葬。虽然这类玉蝉并非转为殉葬所制作,但是因为也是含于口中,也将此类归于含蝉。

清宫旧藏汉代玉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并非所有从墓中出土的都叫做含蝉,比如西周晚期曲沃晋侯31号墓出土的几件玉蝉,它们并非在死者口中,而是放在腹部胸部等地方,所以应该是作为佩饰的。

2

佩蝉

佩蝉,顾名思义是作为佩饰之用,佩玉蝉与佩莲花具有相同的意思,都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寓意。

除此以外,一些人以一枚玉蝉佩在腰间,也为讨个吉利,谐音“腰缠(蝉)万贯”,或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来为自己祈福增寿带来运气。

西汉佩蝉

出土于狮子山楚王陵

佩蝉要将玉蝉佩戴在身上,所以他需要将玉蝉打孔,一般在玉蝉的顶部穿孔。

玉雕的鼎盛时期当属汉代,那时候多选用和田玉,加上当时的技法精湛,简单的几条线就可以刻画出棱角分明的蝉的形状,称为”汉八刀“技法。

汉之后玉蝉也流行,但是技法开始衰落,雕刻出来的蝉形似而无神韵。所以,不同时期的玉蝉会有不同的造型和风格。

3

冠蝉

冠蝉自然是用于装饰帽子用的,因此冠蝉的穿孔通常都是在腹部。以蝉作为冠饰也有很悠久的历史。这点在很多文献中可以得到验证。

假貂珰之饰,处长伯之任。

——《后汉书·朱穆传》

所谓的“珰”就是“以金为之,当冠前,附以金蝉也”。

在汉代,皇帝的近臣和宦官冠上都会有金蝉,此时的蝉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这是皇帝对他们的一种恩宠,更是在暗示着权力越大越应该和蝉一样高洁、廉洁。

不过后一种的意义往往被大臣们所忽略,人们永远记住的是它区别于普通官员。往往将蝉作为权力的象征。

有蝉饰的冠

不过从北周开始,皇帝也开始在通天冠上也开始使用蝉。也正因为皇帝开始用了之后,一般人就不能随意使用,民间更是禁止百姓使用。

天子使用蝉饰一直到明朝为止,清朝中再没有看到天子使用。隋、宋、辽等朝也会在太子的远游冠上面使用,而唐朝的亲王进贤冠也会使用蝉饰。

所以冠蝉的话只有达官显贵才会使用,民间一般是不允许使用的。冠蝉一般在达官显贵的墓中出土。

东魏蝉冠菩萨造像

山东博物馆藏

不过之前都是用金银制作冠蝉,到了明代开始使用玉做为材料制作冠蝉。而且只有等级比较高的官员才是玉蝉,这就导致玉蝉作为冠蝉出现数量比较稀少的。一直到清代蝉作为标志被废除。

明青玉蝉正面

明青玉蝉背面

亲爱的藏友,作为几千年来的吉祥物,您有收藏过什么样的蝉饰呢?一起留言来说说吧。

内容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华豫之门线上鉴宝

同件藏品一次付费

线上线下两次鉴定

线上鉴宝免您辛劳

声明《华豫之门》所发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华豫之门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linbing999.net/mnabzd/11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