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藏医药藏医药浴疗法

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科学体系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其历史悠久、理论完整、用药考究、疗效独特,故位居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学之首。

藏医药浴疗法是藏医药在治疗人体疾病中较为特色的治疗方法,其采用天然泉水与药物配伍,从而对人体达到疾病的较好治疗与预防作用。以内病外治的方法,将人体全身或腿足局部浸泡于藏药液中,在水的热能和药物的药力作用下,打开人体的毛孔、打通经络,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毛孔透皮渗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体内,迅速直达病所,起效快,从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播与应用。

藏医药浴又称“五味甘露浴”,最早记载于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至今已有年历史。藏族人民一直信仰,每年藏历8月,天上将会升起药神化身的“噶玛堆巴”星,由噶玛堆巴星照耀过的水皆能变成甘露,人们只要在此甘露中沐浴过,就能祛除所有的疾病和罪孽。

图为《四部医典》书籍

藏医药浴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实践经验

远古时期,世界各民族都有沐浴净身的习俗,沐浴往往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也不例外,很早就认识到沐浴有利健康的知识,养成了沐浴净身的良好习惯,并将这种习俗逐渐形成了沐浴节等活动。

据文字记载:公元4世纪时藏族地区已有每5天沐浴1次的生活习惯,而且每月至少也要有3天沐浴净身拜佛,可见古老的沐浴习俗已成为苯教文化(藏族的一种原始信仰)的一部分。藏药浴疗法也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且来源于早期苯教医学,由于药浴疗法源于西藏本土,所以通常就称藏医药浴。

药浴最常用的是水浴

水浴有二种,一是取天然温泉水做药水浴。一种是五味甘露汤。

主药为生长于草甸的甘露黄花杜鹃叶、生长于阳山的甘露圆柏枝、生长于阴山的甘露高山麻黄、生长于水边的甘露水柏枝、生长于旱地的甘露“坎巴”丛生亚菊五种。其辅药有矿物物岩精(“直后训”)、寒水石、碱花等,还有乳香、决明子、黄葵子、蒺藜、文冠木及麝粪等,治疗时,可根据病人病情配伍其他辅药。

文献记载药浴能治疗疾病40多种,现在临床治疗24种,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6种疾病有相对治愈优势。

功效:具有祛痰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壮腰之功效。经过临床证实,藏医药浴能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皮肤病(银屑病、鱼鳞病、局限性硬皮病等)、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痛风、产后风、下肢静脉曲张、偏瘫等疾病。

用法用量:每份至少用药1斤,将所有草药放入大锅中,加满水煎至水剩半量,再取出药水,剩渣再加满水煎,十去其六,再取药液。

然后第三次加满水,煎剩十分之三,把三次所得的药液放在一起,以供药浴之用。

以1-3周为一疗程。

另外一种是蒸汽药浴,系将上述药液放入浴盆,盆中置小木凳,上盖棉布,患者坐凳上,或不用小凳而直接坐盆中也可。

除水浴外,还可用“缚浴法”,其法是将上述药物放入布制小袋中,包好并捆缚在患部,也可起到与药水浴同样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病患部位较为局限者,全身性疾病患者仍以药水浴为宜。此种疗法,可驱逐湿毒,治疗黄水病、消渴症,疗效显著。

藏医药浴治疗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1.药浴治疗须在浸浴后发汗,通过热量及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而大量排汗会增加体能消耗,所以,在药浴前应根据体质不同,给予营养补充。

2.药浴应严格做到水温适宜(38摄氏度-43摄氏度),浸泡时间合理(15-20分钟),切莫擅做主张,自行延长浸泡时间和水温,对治疗带来负面影响。

3.在治疗过程中如感到头晕、恶心、胸闷等不适,应采取相应措施,停止浸浴,卧床休息。如出现皮肤红疹、瘙痒、眼睛干涩等症状属于药浴过敏反应,不必紧张,停浴后可自行缓解或者服用抗过敏药物即可。

4.药浴治疗期间切忌夫妻同房。

5.妇女在月经期及妊娠期禁忌药浴治疗。

6.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癫痫以及传染病等禁止药浴治疗。

7.在医生指导下饮食:多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可选用医生为您度身定制的藏药膳。避免食用生、冷、冰、凉食物。

8.忌接触冰凉水。

藏医药文化与我国伟大的中医药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其神秘的面纱需要众多学者一同去揭开,从而使藏医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也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免去更多疾苦。

以上图片摘自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linbing999.net/mnabzd/12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