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是一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多系遗传因素致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导致细胞增殖增加和(或)细胞脱落减少。
病因:
1.寻常型鱼鳞病
为具有不全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认为是mRNA的不稳定,转录后控制机制缺陷所致。
2.性联隐性鱼鳞病
为X染色体连锁隐形遗传。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STS)缺失或突变,造成硫酸胆固醇积聚,角质层细胞结合紧密不能正常脱落,形成鳞屑。
3.板层状鱼鳞病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多个位点,包括2q33-35、19p12-q12、定位于14q11TGM1基因发生突变、缺失或插入,至细胞粘连和细胞被膜蛋白交联缺陷。
4.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与角蛋白1(K1)和角蛋白10(K10)基因突变有关,导致角蛋白的合成或降解缺陷,影响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内张力微丝的正常排列与功能,进而造成角化异常及表皮松解。
5.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多个基因如脂氧合酶12(R)(ALOX12B)基因、油脂氧化酶3(ALOXE3)基因的突变引起。
6.迂回性线状鱼鳞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染色体5p32上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5型(SPINK5)基因突变造成。
临床表现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寻常鱼鳞病
本型为常见的轻型鱼鳞病,亲代一方或双方患病则家中常有患者,但无性别差异。常自幼年发病,成年后症状减轻或消失。皮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冬季皮肤干燥,无明显鳞屑,搔抓后有粉状落屑。常见者除皮肤干燥外,尚可见灰褐色或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状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
本病多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及躯干,尤以肘膝伸侧为著。屈侧亦可出现,手背常有毛囊性角质损害,伴有掌跖过度角化。一般颜面、头皮、肘窝、腋下、腮窝、外阴、及臀裂常不被侵犯。冬季加重,夏季减轻。患者常有异位性体质,如枯草热及哮喘等。
2.性联遗传寻常鱼鳞病
较少见。由于本病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故几乎全部是男性,多于出生后3个月发病。皮损与上型略异,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皮肤干燥粗糙,皮损可局限或泛发,颈前部,四肢伸侧,躯干常受累,如面部受累,则仅限于耳前及颜面侧面。幼儿期腋窝、肘窝等部亦可受累,成人期腘窝可受累,颈部受累最重,躯干部腹部较背部严重。一般不发生毛囊角化。掌跖皮肤正常。夏季减轻。皮损不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有时反而增剧。角膜后壁及后弹性层膜上可有小浑浊点状,不影响视力。可有隐睾症,骨骼异常等。
3.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
又称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临床少见。生时或生后几小时,出现泛发性红斑鳞屑,鳞屑脱落后全身红皮,广泛分布的大疱,水疱愈合后无瘢痕。随年龄增长,水疱和红皮逐渐减轻消退,表现为疣状角化过度,特别是肘窝、腘窝、腋窝、腹股沟等屈侧和间擦部位。
4.板层状鱼鳞病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常少见。出生后全身即为一层广泛的火棉胶状的膜紧紧地包裹,2~3周后该膜脱落,皮肤呈广泛弥慢性潮红,上有灰棕色四边形或菱形大片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往往对称性发于全身躯干四肢,包括皱褶部。掌跖过度角化,病程经过迟缓,可终生存在,至成年期红皮症可减轻,但鳞屑仍存在。1/3患者有严重的睑外翻,唇外翻。
5.迂回性线状鱼鳞病
躯干和四肢近端泛发性多环状匍形性皮疹,外围有增厚、变化缓慢的角质边缘,腘窝和肘窝的屈面苔藓形成或角化过度。一些病例可发生松弛型角层下水疱,掌跖多汗。大多数病例可见竹节发。本病常同时存在特应性皮炎。随年龄增长,皮肤和毛发逐渐好转,但皮肤仍干燥,脱细屑。
6.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出生时即婴儿被包裹在羊皮纸样或火棉胶样的膜内,活动受限,伴睑外翻。24小时内出现裂纹和剥脱,10~14天后,出现大片角质板剥离,同时快速好转。随着膜的剥脱,见其下红斑和鳞屑,通常为全身性,可累及面部,掌跖部和屈侧部:鳞屑较大,在腿部呈板状,躯干部、面部和头皮则较细小。瘢痕性脱发,甲营养不良和睑外翻常见,并常伴有色素性视网膜炎。此外本病有发展成皮肤癌的可能,包括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胎儿鱼鳞病又称丑胎或丑角样鱼鳞病,是一种罕见且极其严重的先天性鱼鳞病,发生率约为1/。在一些患病家族中证实该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致死的可能。出生时即发病,特征是胎儿体表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新生儿被一层由深沟分裂开来的菱形裂纹角质层包裹,双侧眼睑及唇外翻,鼻子及耳朵扁平退化,四肢运动受角化的皮肤限制,并可能导致坏死。因为皮肤屏障被严重破坏,可能会引发新生儿败血症、脱水及温度调节障碍。口服类维生素A能够帮助增厚角质化的皮层脱落。寻常型的鱼鳞病发病率约1/,重症的发病率就比较低了。基因不同遗传方式不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的都有。
疾病表现为皮肤角质层增厚,全身覆盖鳞屑导致皮肤皱缩;特征性面容,眼睑外翻,鼻骨短小,鼻部扁平,下颌固定,嘴无法闭合;手指及脚趾过度屈曲固定。孕早、中期可无明显异常,晚孕期可出现特征性超声表现。患儿一出生,即可见全身性异常增厚的角质层,使患者的嘴唇向外牵引拉开;眼睑和唇外翻常显著,使眼球隐蔽很深;口部呈“蛙状”或“鱼嘴状”,鼻变形或缺如,外耳正常或缺如,男女生殖器发育不全;四肢畸形,指趾呈“兽爪状”,关节软骨显著肿大,或并发多发性骨骼畸形;形状奇特,外观极丑,面部表情似小丑的微笑,形如丑角,故又名小丑胎。
绝大多数患病个体为ABCA12基因的纯合子突变。突变导致表皮脂质运输缺乏,阻止了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的形成,导致角化过度和屏障功能异常。这些大规模、角状、紧实的角质斑块,会牵扯深层组织,在皮肤上产生龟裂性的伤痕,这些如盔甲般的角质块也使眼部、嘴部、耳朵与四肢不正常紧缩。
胎儿因盔甲样皮肤常继发眼-耳-口的挛缩异常,声像图上常能显示双侧眼睑外翻、双耳发育不良、鼻骨发育不良等颌面部畸形,同时胎儿的嘴因挛缩牵拉而长大,持续张开不能闭合,因而胎儿双唇肥厚水肿外翻成为胎儿鱼鳞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声像图上胎儿双唇往往呈“鱼嘴”样改变,这一特异性表现有助于此病与其他颜面部畸形相鉴别。本组病例均可见双唇呈“鱼嘴”样改变及四肢的挛缩样改变,产后还可见眼部及耳朵的异常。四肢较短,且包含于僵硬的鞘里面,合并发育不良的手指、脚趾和指甲。出生后新生儿似乎是包裹在一个紧的羊皮纸般的膜里面,患儿活动受限使得四肢保持在半屈曲位。
丑角胎儿的主要标志有:嘴巴永远保持开放。缺乏典型的耳朵形态,非典型性面部畸形,大张口,无典型的鼻形态,在眼前部分区囊性形成,皮厚,胎动受限与四肢僵硬呈半屈曲位,肢体发育异常(手指和脚趾发育不全,短指骨,马蹄内翻足,打不开的干瘪的手),羊水内高回声,以及相关的内脏畸形。
由于鱼鳞病胎儿全身皮肤增厚、皲裂,胎儿全身覆盖很厚的角质性盔甲状斑块,故在超声图像上显示出类似“龟壳”或“地图”的改变,其中以颜面及头颅部位的皮肤表现明显。因皮肤的发育异常可继发眼—耳—口的挛缩,超声图上可见嘴因挛缩而张大,持续张开而且不能闭合,胎儿双唇肥厚水肿外翻是本病的特异性表现之一,常常呈现出“鱼嘴”样改变,这点有助于将此病与其他颜面畸形区分开。除此之外,鱼鳞病胎儿还可能有双耳缺如或发育不全、睑外翻、无眼球、小下颌、手足挛缩、四肢变形等改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